• 顏色轉換:
  • 字型大小:
  • A
  • A
  • A

【北區社諮委】呂思穎、陳茵茵、陳瑜勇、王莞勛、何偉新關注優化道路標識、康復服務十年規劃發展方向、對照顧者提供更全面支援等


發佈日期:2024/07/11
  • 分享至:

北區社諮會昨舉行平常會議,社工局代表向委員介紹“二〇一六至二〇二五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和“負責任博彩推廣十五周年”工作成效,以及就相關工作下階段構想交流意見。

WeChat 截圖_20240711110352.jpg




優化道路標識及加強違泊管理

WeChat 截圖_20240711110430.jpg

民众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北區社諮委呂思穎


民众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北區社諮委呂思穎表示,近日,收到不少居民反映,鑒於北區現時有多項工程同時施工,部分道路需要改道或封閉,造成交通緊張;同時,臨時改道的行人路面凹凸不平,且標識不明確,令行動不便人士造成較大困擾。


為此,他提出以下建議:

  •  1. 針對工程施工、改道問題,雖然已在網絡或媒體公告,不過還有不少居民無法獲得及時資訊,往往到達後才發現,導致難以通行,特別是行動不便人士需要他人協助,增加風險。期望政府可於工程街道頭尾處設置工程改道標識資訊,讓行動不便人士提前知悉,並進行改道安排,保障順暢出行。

  • 2.在實地走訪過程中,發現台山區內存在大量電單車不規範停泊並佔用公共道路,特別是屋苑地面的消防通道及走廊。由於北區屬於人口高度稠密的社區,原本已深受空間因素制約,再加上道路被阻,對輪椅使用人士造成出行不便,需繞路而行。3.違泊電單車輛存在阻礙消防通道。由於北區大部分屬於老舊小區,更容易發生安全隱患。消防通道作為生命通道,若長期受阻,不單影響救援工作,甚至可造成嚴重後果,有必要加強宣傳及監管。




關注下一階段康復服務十年規劃發展方向

1702183799204988.jpg

民众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北區社諮委陳茵茵

民众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北區社諮委陳茵茵表示,據報道,2016-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現時整體完成率已逾九成七,各項措施亦相信能如期完成。就康復服務十年規劃跨部門策導小組早前表示已就制訂下一階段康復服務十年規劃進行討論,將以智能科技、無障礙建設、社會共融環境三大重點發展方向。



為此,她提出以下三項建議:

  • 1.智能科技與無障礙建設融合本澳作為國際旅遊城市且致力促進智慧城市建設,而現時無障礙建設上仍存在優化空間,特別是設施未盡完善、受損或安裝失當等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建議加快檢視目前本澳無障礙建設投入智能科技應用情況,並可把握利用新城A區作試點試行,研究在新一個十年規劃內如制定有效面向各類型殘疾人士的智能輔助科技融入到城市建設上,以提高殘疾人士在澳生活質量和獨立生活能力。

  • 2.提高社會共融意識現時夜間車輛違泊行人道或大廈出入口、商戶或大廈垃圾亂堆放行人道等待清理等亂象,不但嚴重影響居民出行及消防安全,對殘疾人士夜間出行造成更大安全隱患,因此建議加強公眾對殘疾人士需求認識的宣傳及教育,促進社會包容性和共融性。

  • 3.提升平等參與社會建議優化殘疾人士權益政策和法規,包括無障礙建設、就業資助、社會福利等,加強協助殘疾人士社團接觸各界的機會,以推動殘疾人士共同參與社區活動,確保平等參與權利。





關注對照顧者提供更全面支援

陳瑜勇.jpg

民众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北區社諮委副召集人陳瑜勇

民众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北區社諮委副召集人陳瑜勇表示,第一個康復十年規劃經過九年的推進與實施,對推動本澳的殘疾人士融入社會,締造一個平等共融社會,都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績有目共睹。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本澳的社會環境也發生較大變化,然而面對社會的急速發展,對相關群體融入社會、投身社會工作等也面臨諸多挑戰,而應對這些挑戰時,照顧者往往擔當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殘疾人士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直接影響到殘疾人士的福祉。


有見及此,他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 1.建立專門的心理諮詢熱線和定期心理健康評估,提供專業心理輔導服務,同時組織定期的照顧者互助小組,讓照顧者相互分享經驗和支持。

  • 2.提供經濟補貼及協助尋找合適工作機會,減輕照顧者的經濟壓力,在勞動關係的制定中,鼓勵資方提供適當的支援,增加照顧者的假期和休息時間,設立臨時照顧服務,讓照顧者有機會休息和自我調適。

  • 3.簡化殘疾證明等需要跑多個部門及等候評估期的手續及時間,精簡及優化相關流程。

  • 4.在社會房屋分配當中,著重考慮申請者與照顧者或兒女的居住區域,盡可能進行就近安排。



優化滲漏水仲裁制度 構建和諧社區

1699671709659971.jpg

民众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北區社諮委王莞勛

民众建澳聯盟副理事長、北區社諮委王莞勛表示,北區人口密集,舊式樓宇眾多,尤其是“三無大廈”比例較高。隨著樓齡增長,滲漏水問題加劇,影響樓宇結構安全。為解決此問題,當局制定了《樓宇滲漏水爭議的必要仲裁制度》,針對“入屋難”、“檢測難”、“追討難”三大問題。而該仲裁制度與初級法院判決具有同樣的效力,若有關單位不遵守裁決,受影響住戶可依據民事執行程序執行。然而,自去年9月1日生效以來,該制度僅受理約數十宗仲裁個案,運作中亦存在問題。


為此,他以下建議:

  • 1. 現時仲裁費用約7,950元,對經濟困難的“三無大廈”住戶來說是負擔,導致他們忍受滲漏水困擾。建議當局研究“特殊豁免”制度,對無力負擔的住戶進行費用豁免,提高仲裁制度的適用性。

  • 2. 建議當局通過不同形式宣傳該制度,讓更多居民了解並行使該權益。同時,當局應優化仲裁制度,提高解決滲漏水問題的效率,提升市民生活質素與幸福感。





建議設立鄰里糾紛社區調解仲裁措施

WeChat 截圖_20240426103857.jpg

民众建澳聯盟常務理事、北區社諮委何偉新


民众建澳聯盟常務理事、北區社諮委何偉新表示,近日,有市民向我們反映,其居住地方有樓上滴水、煮飯煙霧、噪音滋擾、臭氣濃烈等鄰里糾紛。事實上,由於澳門居住密集,更有不少外地人士來澳生活,自然產生大大小小摩擦,如處理不當,易發生肢體衝突,繼而鬧出人命。現時鄰里糾紛個案視乎性質分門別類,民間協調往往缺乏公權力,大多以善意勸喻或作出轉介,政府通過確定源頭及相關責任來作出跟進,若求助人採取訴訟往往需花費時間和金錢。


從新加坡經驗來看,律政部於1998年成立社區調解中心,至今共成立10個,有近160名義工調解員,在社區糾紛升級之前,協助雙方和平解決問題,當事人及討論過程均被保密,只支付5元新幣的行政費,可不限次數調解。據報道,社區調解中心過去20年處理超過九千宗個案,超過七成順利處理。在2015年,新加坡頒佈《鄰里糾紛解決法令》,同年10月成立“鄰里糾紛仲裁庭”。近年,由律政部、文社青部、國家發展部及內政部成立的跨部門委員會,正在諮詢、檢討、修訂《社區糾紛管理框架》,包括成立專門的現場應對小組,若有證據證明,糾紛一方有持續騷擾或其他惡劣行為,該小組可發出禁止令,不遵守即屬違法行為。

為此,他有以下建議:

  • 1.建議政府公佈鄰里糾紛各類個案,有多少得到解決?解決所需時間等?以便作出公開諮詢,適時檢討相關法案。

  • 2.從外地可見,建議政府跨部門成立社區調解中心,各社服團體參與,通過仲裁、法例等持續修訂完善相關法案。




 
瀏覽次數:647

訂閱會訊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