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為締造一個以平等權利、共融為本的社會,早於2016年制訂《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以通過短、中、長期階段支持及推動殘疾人康復及融入社會。當中,在無障礙出行方面,政府制訂《澳門特區無障礙通用設計建築指引》,進一步優化道路、行人天橋、斑馬線等,以便利殘疾人士出行。
根據社會工作局資料顯示,截至去年本澳“殘疾評估登記證”申請人數有27,231,當中肢體殘疾人數為5,446,多重殘疾者1,097人。此外,根據2021人口普查詳細結果,老化指數較十年前大升23%至83.7%,可以預見人口老化加劇,因此,進一步完善優化本澳無障礙出行環境可說是迫在眉睫。
然而,目前本澳無障礙設施上仍然有不少優化空間,有不少殘疾人士反映,雖然政府早已設立無障礙經理及主任的制度,統籌各項無障礙建設工作,但並未像鄰近香港一樣設立無障礙統籌經理及無障礙主任聯絡資料庫,讓有需要的市民能夠查詢及了解;亦有居民反映,政府現時持續對出行環境進行優化,以便利殘疾人士出行,但不少無障礙道路存在凹凸不平的情況,升降機亦不時會因故障或檢修暫停使用等等,均會對殘疾人士出行造成極大不便,甚至一些使用率較高的民生設施,例如,部份銀行、戲院等入口處往往設立梯級、又或者自助櫃員機的操作界面和屏幕設置較高,以及通關櫃檯設置太高等情況,都為殘疾人士帶來諸多不便。
有見及此,本人去年亦曾就相關情況向政府提出書面質詢,並期望能夠進一步通過智慧化服務回應殘疾人士需求,並得到政府回覆有關工作情況,包括:政府會為殘疾人士社團及機構的代表提供“無障礙檢測”培訓,提升他們對檢測無障礙工程的認知。並在改善無障礙環境時,會邀請曾參與培訓的殘疾人士協助檢視及提供意見。同時,亦推出視障助乘巴士報站手機應用程式(APP),在“一戶通”基礎上加入“無障礙友善功能”等,進一步優化無障礙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無障礙環境的構建需要持續檢視優化,參考鄰近地區,針對無障礙出行推出各款無障礙地圖,以提供給殘疾人士進行即時查詢和導航無障礙設施分佈情況,同時,政府亦會連同民間不同的康復支援機構推出綜合性的無障礙出行資訊網站,包含無障礙餐廳、生活百科、閲讀學習等範疇,不斷豐富資訊內容的可用性和準確性,更大地便利殘疾人士或輪椅人士掌握衣食住行資訊。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事實上,政府早已設立無障礙經理及主任的制度,統籌各項無障礙建設工作,但並未成立相關聯絡資料庫並進行公佈,為此,政府會否參考香港做法,於各個休憩區、文化設施、圖書館及體育設施等推廣無障礙經理及主任的制度,並設立聯絡機制,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
二、目前,當局正逐步運用智慧設備配合不同殘疾人士的生活需要。因此,政府會否參考鄰近地區的做法,結合“一戶通”的廣泛應用之下,推出無障礙地圖,以讓殘疾人士可即時查詢無障礙設施的運作情況,以規劃好出行路線,提升出行信心?
三、對於有殘疾人士反映本澳一些民生設施存在優化情況,例如,銀行自助櫃員機的操作界面和屏幕太高,出入境通關櫃檯較高等情況,請問當局會如何與相關機構及部門進行溝通處理,以完善無障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