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保護和推廣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項目,以及加強保護工作的管理,當局於去年底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指引》(下稱“《管理指引》”),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單位及傳承人的義務、職責、保護、傳承補助、推廣工作的評估及支援措施等作出規範指引,有利於傳承單位開展傳習活動培養後繼人才,對非遺項目的傳承及資料保存起着重要作用【註1】。
事實上,現時有部分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因生產效率、土地及人資緊張等問題,使相關行業日漸式微。如涼果製作技藝及神香製作工藝等,僅餘少數人在經營或傳承【註2】,有傳承斷鏈的風險,需對其加以保護,避免傳統技藝消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承認“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重要的保護措施,將非遺納入教育是一種更廣泛的社會保護方法,可以產生許多積極成效【註3】。為此,當局可研究將非遺納入到正規教育當中,尤其考慮將手工技藝的項目加入到職技教育中,一方面可讓學生利用非遺發展就業技能,另一方面可加強非遺的實踐和傳承。
此外,本澳現時累計有70個非遺項目,包含美食、手工藝、宗教信俗文化、節慶及藝術表演多個方面,當中有不少項目可展現本澳獨特的多元文化環境。藉着疫後旅遊經濟復甦之際,當局應積極向旅客推廣本澳非遺項目,例如按項目分類在旅遊旺季時舉辦大型推廣及體驗活動,讓旅客一次體驗多個非遺項目,以及將非遺項目資料數字化,以線上形式展示,開展多元推廣方式,既可豐富旅遊內涵的同時,又可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為此,本人提出質詢如下:
一、本澳有部分非遺手工藝行業因各種因素而走向式微,存在較大的消失風險。根據《管理指引》的支援措施,公共部門會視乎實際情況,對處於部分或全部消失風險狀況的項目提出保護計劃【註4】。《管理指引》推出後,當局有否對各非遺項目作消失風險評估,以適時制定保護計劃?對於消失風險較大的項目,當局有何有效的保護措施支援?
二、“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重要的保護措施,將非遺納入教育是一種更廣泛的社會保護方法,可以產生許多積極成效【註3】。就非遺保護工作層面而言,當局會否考慮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意見,研究將非遺納入到正規教育當中,尤其考慮將手工技藝的項目加入到職技教育中,讓學生利用非遺發展就業技能,並加強非遺的實踐和傳承?
三、在非遺推廣方面,當局會否考慮按分類在旅遊旺季時舉辦大型推廣及體驗活動,讓旅客一次體驗多個非遺項目,在豐富本澳旅遊資源的同時,亦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另外,隨着數字科技的廣泛應用,當局會否將非遺項目資料數字化,構建非遺數字博物館,方便各地人民在線上了解及欣賞,藉此擴大本澳非遺項目的知名度?
參考資料:
【註1】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站:《文化遺產委員會舉行平常全體會議》,2022年9月6日,https://www.gov.mo/zh-hant/news/928970/。
【註2】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文化遺產(非遺清單),https://www.culturalheritage.mo/detail/102318。
【註3】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活態遺產與教育》,2019年,第5及第6版。
【註4】第85/2022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附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指引》,第1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