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社會棟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有見及此,2018年,民众青年會(以下簡稱“民青會”)正式成立,旨在推動青年參與社會、關心社會,以及提升青年潛能,在新時代發揮好青年應擔當的角色。據統計,2021年民青會共舉辦15項16場次活動,組織超過3000名青年參與探訪活動、專題研討、興趣班等,同時服務達到5000人。
據民众青年會會長李良汪介紹說,民青會成立4年間,一直圍繞培養青年參政議政、推動青年參與社會服務、建設童軍隊伍培養兒童價值觀3大目標和發展定位穩步前進,源源不斷壯大社會愛國愛澳的青年力量,為打好社會發展基礎貢獻不可或缺的一分力量。
關注社會鼓勵青年參政議政
李良汪表示,積極培養青年參政議政是民青會一大特色,透過提供“眾議人才培訓”等議政培訓課程,幫助年輕人認識社會,了解公共事物和政府施政政策,從而強化青年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歸屬感,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而民青會亦是澳門首個有主要負責人成為立法議員的青年組織,同時亦有多位骨幹走入社會諮詢委員會、事務委員會等諮詢組織平台,向政府建言獻策。
在培養優秀青年走上公眾台前的同時,民青會更著重培養青年關注社會政策,並在自己崗位上發揮作用。李良汪指出,社會上的政策和每個人都有直接或間接關係,青年不一定要當議員才可對施政發表意見。例如不少青年甚少關注長者養老金政策,認為距離自己很遙遠,民青會則教育他們,若社會退休福利完善,可以減輕青年的贍養壓力,且青年總會變成長者,不應以“和自己無關”為由就不關注相關議題。
同時,民青會亦為青年開放發聲平台,通過定期舉辦政策座談會、網上節目“社會事務LIVE你講”等線上線下管道與青年交流,不斷收集意見,聽取並分析歸納後再向政府反映。“立法會席位只有33個,3個分區社諮會席位不超過100個,不可能每個青年都可以走到台前”,李良汪強調,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參政議政,即使他們沒有特定身分或者位置到政府平台發聲,但身處平台的代表可以擔當青年和政府之間的橋樑,吸收青年的聲音,並將他們的意見帶給政府。他以自己為例,在Facebook專頁公開個人電話,歡迎社會各界隨時向他反映意見。
近年,青年的聲音有力推動政策不斷完善,李良汪舉例說,幾年前青年就發現不夠條件申請社屋,經屋大排長龍,私樓又無力購買,在困境下,民青會和其他青年團體一起收集青年意見,透過建議書、諮詢場、媒體等方式,不斷呼籲政府關心夾心階層青年,在青年力量推動下,最終政府推出夾心階層房屋在內的5個房屋階梯概念,回應青年的安居訴求。
年輕人要具備同理心使命感
市民日報採訪當天,李良汪剛和3位民青會成員探訪祐漢牡丹樓1位獨居長者。進門後讓他們詫異的是,老人家居然在家中戴上工地安全帽。詢問下才知道,前幾日老人家做飯時,廚房天花板水泥突然剝落,差點被砸中,導致他十分害怕,因此在家也要戴安全帽。李良汪見狀感到非常心酸,感慨不少舊區住戶面臨樓宇鋼筋外露、水泥剝落、環境衛生、治安和居民安全息息相關的都更問題,希望藉此推動更多年輕人建立關注社會意識。
他憶說,曾接觸過1宗意外,有大廈外牆1塊剝落水泥砸中路邊的1輛汽車,車主起訴整幢大廈業主,要求他們共同承擔責任。通過這個例子,李良汪希望讓公眾,尤其青年人知道,所有社會問題可能表面上和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但作為社會一分子,要有同理心和使命感,共同推進社會問題的解決與進步。
令李良汪欣慰的是,民青會成員不管在台前還是幕後,都在推動都市更新、舊區重整等社會議題上不斷給會內議員、社諮會委員等成員反饋建議,閒暇時也會自行組織探訪祐漢7幢大廈的住戶,致力為他們紓解生活困難。
社會上不少青年願意利用公餘時間服務社區,包括定期探訪和照顧長者、長期病患、經濟特困、單親家庭等弱勢群體,參與社區清潔活動;以及在2021年3次全民核檢中,共組織350名青年義工維持現場秩序、派發物資等。
須多渠道紓解青年就業擔憂
大灣區合作發展戰略提出多年,但本澳年輕人對大灣區發展建設有關細則仍較陌生,“有年輕人最多去珠海買1杯奶茶“,李良汪笑言,目前民青會以加強大灣區宣傳講解為主,通過在橫琴、珠海工作的民青會成員擔當橋樑和諮詢平台,將在大灣區生活、創業、工作等一手資訊帶回澳門。另外,疫情前民青會因應收集到的意見制訂相應主題,帶領青年到內地參觀。他建議特區政府更具體並有針對性地對大灣區的各項政策、法律、程式、不同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等加強向社會宣傳,有助青年人免流於概念。
他亦鼓勵澳門有志進入大灣區的年輕人,要加強自身競爭意識,調整好心態,善於向身邊強者學習並不斷進步。
提及失業問題,李良汪相信隨著新一個畢業季到來,未來就業市場並不樂觀,民青會亦收到訊息,大量青年人對就業感到擔憂。因此,他希望特區政府針對大型企業,將適合本澳居民就業的崗位做好外僱退場機制,同時盡快了解失業人群經濟狀況,在目前已有的補貼之外,希望針對失業人士再推出短期經濟支援。長期來看,繼續推動落實優化“帶津培訓”升級為“崗位津貼“,將津貼帶到企業中去,在市場中創造實際崗位,幫助失業人士盡快上崗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