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色轉換:
  • 字型大小:
  • A
  • A
  • A

李玉培促規劃北區公共空間 推動社區營造


發佈日期:2012/12/10
  • 分享至:

澳門屬於居住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每平方公里的居住密度接近19,000人。在北區,黑沙環及佑漢區的人口密度更達每平方公里142,300人。隨著陸陸續續大型項目的開展,包括粵澳新通道的規劃建設、新填海區建設以及港珠澳大橋等工程的開展,彷彿為北區帶來轉營及發展提供了機遇。作為澳門的北大門,作為旅客來澳的第一形象,現時人多、車多以及舊樓多的印象與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形象差距太大。北區的人口已經超過二十二萬,經濟的繁榮發展,並未能充分體現到北區的城市建設當中。過去十年,澳門的土地面積由2001年的25.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29.9平方公里,增幅為15.9%;人口由2001年的436,686人增加至2011年12月份的557,400人,增幅為27.6%,而澳門的人均綠化面積,由2001年的13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15.2平方米,增幅為17%。


我們不難看出,在經濟高速發展,大量的酒店及賭場落成同時,澳門的綠化面積仍然可以保持與土地面積增長比率的同步,一定程度上,能夠看出當局在維持良好生活環境的努力。然而,根據最新的《人口政策》諮詢文本所提出的方案,澳門未來持續發展,人口基數仍會有所增長。因此,必須及時規劃公共空間管理,取得經濟發展與宜居環境的平衡。


泛定義的公共空間包括道路、公園、花園、廣場等。在北區,包括黑沙環海濱公園、黑沙環公園等七個市政公園或花園,面積約十三萬平方尺。相對於人均綠化面積的15.2平方米,本區的人均公園或花園空間為0.6平方尺。可以看出,在綠化面積的規劃當中,仍存在較大尺度,整理出更多公共空間。


另一方面,北區的公園或花園,已成為市民生活當中,重要的運動或休閒場地,特別是附近的社區。然而,這些公園或花園本身是一個載體。不同社區,不同區情就形成不同在地文化。強化公共空間的管理,鼓勵社區參與,加強社區融合,營造各有特色的社區文化,將是未來除了迎接人口增長挑戰以外,需要顧及不同類型、族群、宗教等之間文化的社區融合。


軟硬兼施,澳門土地資源寶貴,公共空間的管理及規劃對未來生活質素保障起重要作用。發掘在地文化,營造社區特色,是北區“軟件”建設的重要體現。




 
瀏覽次數:705

訂閱會訊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