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雖提出「輕軌為主,巴士為輔」的陸路交通政策,惟輕軌投入運作多年載量客遠低於預期,加上未能兼容多種電子支付方式,乘搭輕軌亦不享有巴士轉乘優惠等一直為社會詬病。澳門輕軌「橫琴線」將於今年內開通,相信會吸引旅客選擇乘搭輕軌,立法會議員李良汪認為,倘輕軌仍以現時購票模式運作,除了減低輕軌的社會效益之餘,更對澳門的旅遊城市形象產生不利因素。他促請當局儘快實現輕軌多元電子支付方式入閘,為乘客提供更便捷的乘車體驗,並推動輕軌和巴士之間實現轉乘優惠,銜接現有交通網絡,提升輕軌效益。
9月輕軌日均載客量有13,500人次,10月日均則上升至15,200人次,今年1至10月日均載客量維持在11,600至16,700人次之間,載客量明顯較去年日均只有數千人次明顯增加,但與政府當初的設計目標,輕軌日均客流量預計為10萬人次以上相差甚遠,更難以與巴士61.1萬人次相比較。而根據澳門輕軌股份有限公司資料顯示,輕軌「橫琴線」預計於今年內投入服務,為居民或旅客前往橫琴口岸澳門口岸區提供更多選擇,可信有助提高輕軌系統的乘搭率。
立法會議員李良汪
輕軌未能符合當局設立初衷目標
李良汪表示,現時氹仔線、媽閣站及石排灣線已營運,而橫琴線亦將於今年內開通,加上東線按序推進,客觀而言,本澳輕軌網絡正逐步完善。然而,自輕軌氹仔線於2020年1月正式投入運作以來,由於線路網絡與社會期望存在差距,加上購票支付方式不便、與公共巴士沒有轉乘優惠等問題,導致輕軌一直未能發揮應有作用;更甚者,輕軌多次於繁忙時段發生系統故障,影響居民出行,更為社會所詬病。種種因素,令輕軌直至目前仍未能符合當局設立的初衷目標。現時乘客乘搭輕軌,可以選擇以「澳門通」直接拍卡入閘,或在各車站的客戶服務中心以澳門元現金、信用卡及聚易用電子支付、支付寶及微信等支付方式購票。李良汪稱,目前仍未能以電子支付方式入閘,而站內亦未有提供「澳門通」充值服務,令部分居民及旅客只能在客戶服務中心排隊購票,對公眾造成一定程度不便。尤其日後橫琴線營運,本澳輕軌與內地軌道交通將有望進一步對接,屆時選擇從橫琴口岸入境的居民及旅客,對輕軌的便捷度、服務質素與班次安排等要求將進一步提升。倘輕軌仍以現時購票模式運作,未能普及電子支付應用,除了減低輕軌的社會效益之餘,更對澳門的旅遊城市形象產生不利因素。他促請當局與輕軌公司儘快檢討及作出優化措施,逐步完善乘坐澳門輕軌的電子支付方式,為乘客提供更便捷的乘車體驗。
輕軌事故頻生質量管理受質疑
輕軌系統由今年4月1日起,大部分運營及維修工作已由澳門輕軌公司負責,但社會未見澳門輕軌公司有採取措施提升乘客量,或積極推動輕軌與巴士轉乘,期間更多次出現事故而需要停駛,服務和管理均未盡人意。李良汪直言,輕軌氹仔線於今年9月和10月先後發生兩宗列車系統故障,對居民出行構成影響,事件再次令社會質疑輕軌質量、管理,以至日後在本澳整體陸路交通運輸系統中可以承擔的實際角色。他認為,當局應儘快就輕軌現存問題作出檢視,尤其須就事故成因、跟進情況,以及處理結果等進行檢討,釐清當中倘涉及的系統問題、質量缺陷或人為錯誤,並應儘早向社會公布事故詳細成因及解決方案。同時,應制定系統性的發布渠道,全面公開相關資訊,接受社會共同監督,避免情況持續發生,最終影響本澳未來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建設。
李良汪補充,從城市布局及長遠發展方向,完善的出行系統應該由各種交通工具結合步行系統共同組成,而關鍵在於各個系統之間必須要有良好銜接,讓居民可以在規劃出行路線時透過多種途徑作出安排。輕軌在本澳的交通布局當中,正是結合現有的各種公共運輸工具進行銜接,達至更完善的交通網絡發展。他建議當局除了持續落實已規劃的各條走線,短期內更應就輕軌與現行交通系統銜接等問題進一步研究,尤其解決巴士轉乘問題,以建立便捷、優惠及適合本澳居民使用的轉乘服務,提升居民乘搭率,讓輕軌在未來真正發揮紓緩本澳交通壓力的重要功能。
倡科技手段助輕軌盡快恢運
此外,今年9月本澳受颱風等惡劣天氣情況影響,輕軌在懸掛8號風球期間停運,其後於改掛3號風球2小時後才復運。社會質疑輕軌未能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同步提供服務,使無法搭乘的居民只能改以巴士出行,加重路面公交的運載壓力。輕軌公司解釋指在颱風過後安全情況下才可派員開展系統和設備的檢查工作,包括安排工程車輛沿線巡視行車軌道,以確保全線軌道沒有障礙物等,故需時約2小時。
對此,李良汪認為,保障僱員安全及確保系統與設備的良好狀態固然重要,但待全線完成檢查需2小時才開放使用,亦會對颱風後公共交通秩序造成重大影響,尤其在本澳改掛3號風球後,不少居民需按時回到工作崗位,對快速有序的公共交通有一定需求。他建議政府及輕軌公司檢討現時工作流程,在風後檢查工作上增加人手,或透過科技手段例如以無人機等設備應用於檢查工作上,以提升工作效率,讓輕軌盡快恢復營運,紓緩公共交通的運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