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宋碧琪表示,司長,運輸工務範疇來到這屆特區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仍然負責不少經濟、民生發展的基礎建設及規劃,更要有成果可見,可以講是任重道遠。對於澳門未來的發展,社會的追求仍是源源不斷,所以想同司長探討一下幾個方面的追求發展。
一、經濟發展追求
為了更好推動經濟的發展,特區政府在明年的經財司施政方針中提出:“2024年度的行政當局投資與發展開支計劃(PIDDA)的開支預算約為174億元,並將延續對各公共服務領域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在提升設施質量、刺激內部需求和滿足社會發展。同時,進一步築牢經濟復甦基礎,並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有利的市場環境。”這對社會的經濟發展來講是重要的,特別對建築業界的生存起著關鍵作用。
雖然明年的PIDDA預算比今年還少,但特區政府的執行率達到九成以上,這為業界的發展起碼有一個保障。但是不少業界都反映,“現時建築業比以前更難搵食、更難生存”,以前無得做大判,起碼都有二判、三判可以做下,即使被壓價,但起碼有工開,然而“今時今日幾時有工開都不知道,問來問去原來大家都一樣無野做!”
這樣的發展是否又可以如特區政府明年所望可以達到刺激內部需求和滿足社會發展呢?公共工程無得做,私人工程又是否有得做呢?到底今年特區政府又有多少私人工程可以提供給市場呢?預計明年又有多少私人工程可以推出,以穩定建築行業的發展需求呢?當然特區政府為了促進私人市場的發展,也做了一些工作,尤其在今年推出兩幅地的拍賣,但在市場環境的影響下,"賣地只有一張標入,有一塊地更是流拍。"
然而,這有市場環境的因素,也有時機的因素,不是特區政府可以控制,但無論如何,特區政府起碼踏出重要的一步,對未來的經濟發展亦保有信心,既然如此不應就此止步。
司長剛才在引介中亦提到:有19萬平方米的土地已經預留作為施政工作之用,包括將部分土地用作興建私人住宅用途,相關土地會以公開競投方式批給。
為此,想再進一步了解下,到底在明年特區政府會否再推出賣地計劃?大概會再推多少幅土地拍賣呢?而針對未來的發展,特區政府的賣地計劃有否條件恆常化發展,以保證市場的健康發展呢?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回應表示,近期工程比較多是大的工程,本澳現時有61項公共工程正進行,相關工程總值超過1億元,但由於本地工程公司規模小,技術有限,對大型工程未必能承接。關於批地會否恆常化,他表示會"邊睇邊行",會按照市場推出土地拍賣。
二、環境發展追求
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議題,對於配合國家的“30、60雙碳目標”部署,特區政府亦積極推動減排措施的落實。正如剛才局長所介紹,陸路交通的排放佔比是一成三,政府希望推動電動車。但司長剛才又講,澳門電動車數量增加速度慢,全澳25萬輛機動車,電動私家車和電單車合共一萬多輛,政府會持續呼籲和透過宣傳教育,以增加電動車使用。
除了宣傳,特區政府亦先後針對環保車的購買亦推出稅務優惠,但為何效果仍未有呢?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入研究!從居民的角度來看,現時的電動車在競爭下是越賣越便宜,居民相對能負擔到,但長遠用大家都要"計一計條數"。電動車的現時充電位是增加了不少,確實方便了大家充電需求,但是要充電就必須去公共停車場,一入去就要計停車費,找充電位又要看清楚快充定慢充,快充雖然快可以省停車費但充電收費貴,慢充雖然充電費較便但又時間長停車費又貴,"無論點選,電動車的充電成本始終貴過入油",這樣一對比下,大家又有何動力去換電動車呢?對於巴士、的士、旅遊巴等交通運輸業界來說,換電動車等於加經營成本,小數更怕長計,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又有何條件去換電動車呢?
其實不少地方為了推動環保車的發展,除了會在購車方面實行補貼或降稅,亦在用電方面實行降價,以減輕電動車養車成本。如我們國家在電力生產方面就會提供補貼,這樣就能讓居民享用到比較便宜的用電服務,當然澳門九成是外地買電,難從電力生產上進行補貼,只能從用電上提供補貼,如每年為家居用電提供每月200元的資助。
為此,在未來是否可以研究推動針對電動車的用電服務提供電費補貼,尤其會否優先考慮針對交通運輸業界推出電動車充電補貼措施,以降費提升電動車的使用率,更好落實雙碳戰略佈署?
宋碧琪追問表示,在電費補貼問題上,是希望特區政府能夠研究,不排除明年財政稅收有多一些,或者有條件去做。為何要提這個問題,是因為現時充電樁是足夠,甚至是比較多,但為何電動車的數量卻沒有增加?
羅立文表示,不提倡補貼,不認為有很多人需要補貼,所以未有計劃推出充電補貼。但電動車數量依然很少,相信是有其他原因,我們持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