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色轉換:
  • 字型大小:
  • A
  • A
  • A

宋碧琪口頭質詢惰性垃圾科學處理避垃圾圍城


發佈日期:2017/04/18
  • 分享至:

本澳地方細小,隨著遊客不斷增長,大型基建工程陸續有來,垃圾堆積問題日益嚴重。早在2013年,本澳唯一的垃圾堆填區就已經飽和,直到目前,仍在高度超負荷運作。眼下,建築廢料堆填區高達20.7米高,引發火警等隱患時見報端,而且滑坡風險逐日激增,帶來的風險和壓力不容忽視。


一方面,垃圾量持續增多,對堆填區承載力帶來極大壓力。同時,源頭減廢工作又差強人意,間接加劇堆填區隱患。根據環保局去年公佈的資料,本澳垃圾中可進行資源回收的僅有兩成。當然,為應對垃圾圍城,化解堆填區爆滿危機,當局過去亦做了不少工作,特別是努力將推進區域合作列為工作重點。然而,從過去多年實踐情況看,區域合作的確不易,中間涉及多項環節和關係處理,推進起來十分緩慢。

早在2013年6月,粵澳雙方就已經簽訂了《粵澳環保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合作興建“惰性拆建物料篩選設施”,至今過去三年,當時,預計篩選設施2015年便可以正式運作,現在看已經不可能,有關部門又承諾力爭2019年投入運作,未來發展究竟如何,也是未知數。

垃圾堆填是個厭惡性議題,但又是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否則,長此下去,引發的後續問題,恐怕用錢都未必解決到。盡快推動粵澳合作進入實質性進展,社會抱有好大期盼,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粵澳雙方曾於2013年6月簽訂合作協議,計劃透過粵澳合作興建惰性拆建物料篩選設施,但目前為止,本澳篩選設施建設進度一再拖延,從預計2015年計劃投入運作,又再度延長至2019年。請問目前該計劃進展情況如何,當前有無制定專門的進度控制和風險評估機制,以確保設施如期建成,避免發生二次延期?

 

2、環保粵澳合作方面,目前僅就建築物廢料等惰性垃圾處理取得一定共識,並得到部分實質進展,而對於電子垃圾、生活垃圾處理等,一直進展遲緩,完全焚化處理又會帶來太多空氣污染。請問當局,在粵澳合作框架下,針對這方面工作未來如何處理,有何具體設想和長遠規劃?

 

3、有業界反映,現在廢品回收缺乏足夠存儲空間,從而制約行業發展;另外,因為未建立完整的回收、處理、轉化機制,廚餘回收計劃目前只能以試點運作,無法全面普及。社會力量參與不足,令垃圾回收處理工作更加舉步維艱。請問當局,未來如何進一步優化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全面提升社會參與度,推動環保行業真正成為新興產業,發揮出經濟和社會價值?




 
瀏覽次數:930

訂閱會訊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