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施家倫
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表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下稱“計劃”)自2011年推出至今,為居民提供每期6,000元的資助金額,並持續優化“計劃”出發點,從“提升居民個人素養和技能”到現時的“鼓勵進修或考取認證配合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及營造學習型社會”,配合多元產業發展更新資助清單,涵蓋超過800項獲國際及國家認可的職業認證考試,可見當局對“計劃”的定位和期望在不斷拓展和深化,更加注重與產業的協同發展。
然而“計劃”推出至今,雖然對居民提升個人素養和技能方面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多年以來,資助金額維持在6,000元不變,並在期限内未使用就會被取消的規定,對於有意選擇報讀高成本、高質量課程的居民,帶來一定局限性;另一方面,一些有關產業專業人士及行政主管程度的課程,由於其知識深度和實踐要求極高,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學習和實踐,單一的資助金額不僅難以適應不同課程的資源配置,也影響了居民參與此類高端課程的積極性。
此外,“計劃”在內地的資助適用範圍僅限於當地高等院校所開辦的高等教育課程或持續教育課程,而一些與大灣區特色產業緊密結合的實用型職業培訓課程,如跨境電商、文化創意、網絡安全等領域的課程,均不在資助範圍內,限制了澳門居民無法充分受益於多元化的教育資源。
因此,隨著本澳正全力發展“1+4”經濟適度多元,人才儲備顯得尤其重要,“持續進修計劃”作為本澳居民提升自身技能的措施之一,如何配合四大產業作出優化,滿足構建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對於推動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他提出以下建議:
01.根據產業需求擴大資助金額。建議結合四大產業的人才需求發展,制訂初、中、高階段的課程補貼,根據不同的進修項目類型和等級設置差異化的資助標準。例如,對於與澳門重點發展產業緊密相關且難度較高、專業性極強的進修課程,給予更高額度的資助。
02.擴展至内地更多證照課程。目前“計劃”在内地的資助範圍僅限於高校舉辦的課程,建議將粵港澳大灣區的課程報讀、證照考試和本地執業資格證照考試納入至“計劃”中,也能為在職於大灣區的澳門居民提供實際幫助,增加澳門居民對培訓課程的選擇。
03.設立持續進修計劃帳戶。目前居民若於限期内未使用“計劃”金額,金額則會收回,建議設立持續進修計劃帳戶,將“計劃”資助金額累積,有助居民報讀一些學費較高昂、但專業性較強的課程,為澳門產業多元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